解山东|孔子何以成为“至圣”
时间:2023-12-06 16:22 来源:济宁新闻网 阅读量:19867
近些年,孔子和其出生地曲阜的“热浪”持续不断。到今年,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举办了九届。
人们谈到孔子,都称之为“圣人”,而且还不是一般的“圣”,是“至圣”,孔子之后的孟子,只能叫“亚圣”。孔子的“至圣”称号是怎么来的呢?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桂钿所著《中国儒学讲稿》一书指出:第一个用“至圣”这个词称呼孔子的人,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卷四十七·孔子世家第十七》中说:“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没则已焉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!”司马迁用“至圣”表明孔子是最高的圣人,因此将他放在世家之列。
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,从“山东孔子”成为“中国至圣”,相当于从“地方人物”成为“全国明星”,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。
学者钱穆在《中国文化史导论》里说道:“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。”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就是为农耕社会量身定做的思想。
孔子所修订《春秋》中,其他作物都不记载,唯独记载麦与禾,说明孔子时代已经有小麦。今天行走在孔子故乡曲阜,会发现小麦依然是这里很重要的主粮,人们的饭食以馒头为主,有时吃面条,节日则吃水饺。如今济宁粮食总产约占全省十分之一,全国的百分之一,由此可以想见春秋时期,也是因为这里农业条件好,才产生了孔子的儒家思想。
小麦秋天播种,经历整个冬天,来春灌溉,夏初才能成熟。像这种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农作物,要完成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,人类必须在城郭、村落定居才行。定居的人们朝夕相处,就需要一定的相处规则,孔子的核心思想“仁”,就是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,继而生发出“仁义礼智信”等道德规则。
孔子在世时不得志,但他去世之后,孔子思想不但跳出了鲁国地盘,而且成为古代中国的道统思想,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?
孔子思想本身适应了农业社会定居的需要,这是其固有的价值,但周围人的传播和当政者的接受也很重要。
第一,孔子弟子的力量。孔子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,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为孔子守墓三年,子贡筑庐守墓六年,孔子弟子的言行,形成第一番“涟漪”。
第二,学者力量改造。孔子思想在西汉的关键传承人董仲舒,对儒家思想进行了“适政化”改造,顺天行道,使儒家思想更容易被统治者接受。
第三,政治力量推动,这是决定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关键性因素。
公元前134年,儒家学派思想家董仲舒正式向汉武帝上书,请求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,正式把儒学作为汉朝的治国思想。儒家思想地位从此成为古代社会中央王朝历代道统思想,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,地位尊贵。
第四,史学家“盖棺论定”。
作为第一个称呼孔子为“至圣”的人,司马迁高度认同孔子儒家学派思想。司马迁在《史记卷四十七·孔子世家第十七》中说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适鲁,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,诸生以时习礼其家,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。这是司马迁发自内心深处的尊崇。
司马迁称孔子为“至圣”之后,孔子“圣”的封谥不断出现。明代定孔子谥号为“至圣先师”,清代顺治帝时定孔子谥号为“大成至圣文宣先师”。2000多年中,不断改朝换代,甚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但一直奉儒家思想为道统,孔子“至圣”地位没有动摇。
今天,以孔子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而且在文化“两创”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“诚信”可溯源至孔子“民无信不立”等;“友善”可溯源至孔子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等;“富强”可溯源至孔子“政之急者,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”等;“和谐”可溯源至孔子的“和为贵”“天人合一”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。这说明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以孔子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依然是重要的精神养分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